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 正文

建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3-08-16 10:05:36
原标题:建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

朝阳下,徐徐清风在兴隆湖泛起阵阵涟漪;湖畔的绿道上,游人们正漫步游览……8月15日,记者走进四川天府新区,处处可见美景。

2018年,“公园城市”理念首次从天府新区提出,5年来,该区坚持以公园城市建设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城绿共融、疏密有致”的城市形态,并培育了“高端引领、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两个千亿级台阶。

以山水为基 让城市自然“生长”


(相关资料图)

“小小船儿湖中游……”早上8时,赖小利像往常一样,划着小船,哼着小曲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53岁的赖小利是土生土长的天府新区人,已在兴隆湖当了5年的“护水员”。

“以前这个地方哪儿有人来呀,荒凉得很。但现在这个水多清嘛,看着都让人心里敞亮!”赖小利望着他工作的“主场”笑道。

9年前的兴隆湖还只是鹿溪河流域的一处滞洪洼地。“当时,我们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尽量保持原有的地貌地势,保护原生植被、避免大挖大填,在此基础上进行修复、治理、提升。”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工作人员卢谦说,设计团队充分利用了兴隆湖低洼地形的特点,壅水成湖。

2017年底,天府新区对城市规划进行迭代升级,将原本的沿道路布局方案,转变为“沿河”“沿绿”布局的新模式,如此,河流、湖泊、绿地在天府新区都不再是城市的后花园,而是人和城市使用的空间,且具有可以带动产业发展的功能。

这一模式的转变,使得城市与山水真正融合在同一维度,也是从底层逻辑上重塑城市形态的关键之举。

卢谦说,2020年,兴隆湖的水质只达到四类标准。为了让水质达到二类,甚至是一类标准,经过多方论证,一个最不可能启用的方案被敲定:放干整个兴隆湖的水,从湖底进行生态治理。

“这个方案现在想想都觉得疯狂,当时反对的声音简直能‘淹死人’。”卢谦笑道,“幸好我们顶住了各方压力,坚持执行下去,现在这一池如碧的湖水,就是最好的答案。”

如今,以兴隆湖为中心,天府新区已建成约3450亩的天府公园与约3800亩的鹿溪河生态区,不仅构建起“水清、岸绿”的生态本底,同时也实现生物多样性共存,让公园生活更为可感可触。

以绿色为底 建“有机”公园城市

四川天府新区安公社区因乾隆年间华阳知县安洪德在此修筑安公堤而得名,这个听起来颇有年代感的“老社区”,是成都市首批近零碳试点社区。该社区利用建筑屋顶、墙立面、公共空间等新增绿植2万平方米。

“我们这里还建立了成都市首个社区生物有机垃圾处置循环中心,通过对餐厨垃圾、绿化垃圾分类回收生物发酵处理,可以实现小区80%以上的有机垃圾就地处置,切实做到源头减量。”安公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赵登强说。

在7月举行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安公社区作为中国唯一的“全球十个绿色繁荣社区试点案例”,走进丹麦会场,展陈分享其“近零碳社区建设情况”。

“以前我们小区的顶楼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不但有养宠物的,甚至还有养家禽的,到处都乱糟糟的。”谈到小区楼顶曾经的状况,安公社区菜蔬新居小区居民罗德成不住地摇头。如今,楼顶一片绿意盎然,干净整洁的布置别有一番“小清新”的味道。

记者了解到,为使绿色成为彰显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特质的亮丽底色,该区进行了严格的生态管控,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把蓝绿空间占比不低于70%作为新区国土空间开发的刚性底线。

依托严格的蓝绿管控政策支撑,天府新区正有力推进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工作,覆盖空气、水、土壤、声环境等全要素的智慧生态监测网络正加快构建,全域森林化工程稳步实施。

当前,该区已建成生态绿道357公里、连片蓝绿空间7.5万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左右,启动实施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公园城市建设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典型。(芶文涵、陈 科、实习记者李诏宇)

(责编:申佳平、陈键)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关键词: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